经验谈No.270|超强高升本学弟拿下Pratt等8封offer!酷爱数媒/游戏化方向的高中生已经可以接日本动画公司的外包了?

学生案例 / 数字媒体 / 2025-09-12 17:46:59

图片


图片

SKI

上海某国际高中

GPA38/45 (Predicted)

如何评价自己:敌视现实 虚构远方

所获offer(截至发稿前): 

Syracuse  Architecture B.Arch.

SCI-Arc -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Pratt  Game Arts BFA

Pratt - Communications Design, BFA (Emphasis in Graphic Design)

RIT - New Media Design BFA

UIUC - Bachelo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CD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chelor of Science

申请时间线:
图片


OFFER展示

图片


图片

最合适的选择

[关于选择]

其实最早是没确定下来要出国的。幼儿园后家里可能想着以双语教学的环境为基础,进了浦东一所国际学校的小学部。后来明确这一决定其实是在大约六年级下。当时校内外经过几轮测试下来确诊阅读障碍(也就是Dyslexia)后,在日常学习中所接受到的辅助教学方法感觉还挺具有人文关怀的,会适合我进一步地学习。如果留在体制内的话,中考分流的时候上海本地高中的国际课程班肯定考不上,当三校生的话也不一定跟得上。


考虑到国外普遍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以及像现代心理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德国、美国等地快速发展,相对于国内更早地建立起了医学+教育+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干预体系。特别是在60年代前后就有对于这一方面人群的明确细分后,这么对比下来我感觉他们会在教学以及研究方面会对我更加友好一些。当然了,国内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普及度也非常迅速(没有别的意思)


关于梦校,其实3月以来在雪城与SCI-Arc之间纠结了蛮久的。虽然个人风格&作品集里的大部分项目都可能偏向于SCI-Arc比较数媒&游戏化的一面(Blender + Houdini + UE5 的流程),但感觉本科五年下来还得把基础打得扎实一点,不必要的干扰少一些,因此最终决定去雪城eg. Getting overwhelmed & lost by Los Angeles’rich tapestry of cultures, indeed)抛开教学以及各自的建院课程不谈,更多的是对于一系列生活要素的衡量。如雪城作为大U的school sprit以及比较规范且舒适的宿舍选择(考虑到去SCI-Arc的话还得自行在洛杉矶租房)


设计方面,为正好刷到的学弟/学妹或学长/学姐增加一些趣味性;虽然都很喜欢,但就不刻意提大家耳熟能详的设计风格/设计师了。(扎哈,安藤忠雄,赫斯维克, etc)个人会对苏联50~80年代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和住房短缺的预制板建筑比较感兴趣。由于历史/发展需求,从而引发新的需求的这一探索性设计过程,而非具体的设计风格。


当然了,虽然推广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建造方法的这个话题很老套。但要举一个设计师的话,我会想向你介绍一位你在Yandex上都找不到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莫斯科通讯院院士亚历山大·穆欣 (A.C.MYХИH)。他曾经担任列宁墓的设计人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的助手。


图片

麻烦MSU的朋友去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寻找A.C.MYЩИH时发回来的电子复印件


细节方面在这里就不多叙述了,写太长没人看。但其对新中国早期整体住房的影响特别大,就50年代苏联对华援助时期的建筑设计思维来说:“ 1953年,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穆欣来上海指导编制《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规划按照发展工业的主导方向,提出疏散旧区稠密的人口和居住靠近工作地点的原则。方案强调建筑艺术布局,采用多层次环状放射、轴线对称的道路系统(摘抄于豆瓣,中国城市规划网的参考太长了)


图片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архитектура (1955-1980


关于未来理想的方面,其实暂时还没什么能具体实质性说的。



图片不要低估学校给的DDL有多提前

[准备经历]

我的作品集整体风格还是在探讨建筑与人类环境危机的话题所展开的,会比较戏剧性一点。毕竟前面所提到的,在建筑中究竟如何影响人类居住的形式的这一话题会特别感兴趣。同时也听从了LAC的老师们的建议,尽量削减了个人由于爱好所驱动的数媒,游戏化的表达方式。增加了一些实体的推导过程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和感官体验的敏锐感知进行呈现,显得常规高中生一点。最终在这两类媒介中找到平衡点,探索环境互动和人类情感表达的独特视角


五个项目中除了一个基于教授课以外,其实都是基于以前做的实验以及校外活动中的小项目所深化下去的。一方面主要是真的开始的比较晚,在兼顾IB课程的同时得4个月内得全部做完。因此最后时间调和得其实也挺失败的,劝同学IB的学弟学妹们不要掉以轻心,低估学校给的DDL有多提前。(如Physics IA在校内得在10月份前向老师递交)


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时间没控制太好,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来不及做。平时课业中甚至会为了做想做的内容&证明自己而选一些自己把握不住的主题从而放弃绩点。作品集为了赶ED轮次在LAC日常通宵也是踩了自己给自己埋的雷。但最后的解决方式也是妥协,削减内容,提取要点。(虽然小红书上&线下看大家都是这样的,无论开始的早晚,哈哈哈)


图片
其中一个项目的拼贴风模型的底座,后来由于时间因素就一直没做完

其实准备过程中其实没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地方。不过,有时候精神紧绷久了其实会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想法跟创意。


说到作为过来人的建议,通常看LAC往届的学长学姐们都会建议提早规划,做作品集。其实是这样子的,哈哈哈哈,没有什么反转。It is what it is.




图片
空间即社会镜像

[项目介绍]


在五个项目中,最规范化阐述建筑设计的就是由教授课中衍生出的个人项目了。当时Igor以及Yuting老师给予我们的选址为位在东京原宿的竹下通商业街;东京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亚文化据点之一。年轻人在这里通过服装、配饰、发型表达个性与抗议主流审美,是“反叙事建筑”思维的一种具象表现。由此,这个项目的主旨则为探讨“个体在群体中寻找自我认同”的张力与尺度。

 

图片

在初步的检索以及头脑风暴后,有两点是想重点聚焦并尝试在建筑大体结构上进行反应:1. 高密度的空间利用与感官刺激2. 临时性与弹性建筑的典范。首先,这条街道空间狭窄、行人密集,两侧商铺层层叠叠,视觉元素高度密集。从建筑立面到霓虹标识,再到小吃摊位和玻璃橱窗,构成了一种信息过载式的都市空间体验。


因此,便有了一个类似于国内社区中心为功能的“文化塔”的想法。通过在街道拐角处建造这么一个的塔,能与竹下通较为拥挤的空间产生对比。进一步地加强各种不同社会群体自由穿梭、展示与互动的可能性。空间实际的利用率较小,但“文化密度”极高,反映出“紧凑城市”中如何释放公共性与文化活力。

 

图片


同时,每一层不规则的形体以及大小想要具象化该商业街上的许多店铺并非永久存在的现象:随着潮流更迭迅速更换商铺设计通常轻量、模块化、便于更新换代。不同的文化会在当季的关注度有所起伏,因此每一层的风格可随着人气而有所变换,体现出消费文化对城市形态的直接影响“弹性城市”在文化方面的表达。

 

最终,设计出的这一文化塔想要表达竹下通并不是以单一的时尚风格,或建筑作品闻名,而是其街道空间作为“文化剧场”(cultural stage)的一体化特质,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现象的重要研究对象。作为未来的建筑师,希望由此可以进一步地理解“空间即社会镜像”的深刻含义。


 

图片
真诚负责
[关于LAC]

在了解到LAC前,其实在另外一家机构做作品集的。当时一个多月下来由于授课方式不太适合,以及另外一些因素,导致几乎一点进度也没有。(24年一月份的时候)后来跟一位去了UCL读硕的朋友闲聊时聊到作品集的事情,得知她也是在LAC做的作品集并推了LAC的公众号,后来就一直有所关注且当建筑类公众号来看(特别是每周一的制图教室)。第一次到线下的时候遇到了Dora以及Yufei老师,讨论下来会给人一种非常专业以及轻松的氛围,同时对各大高校的信息也了如指掌,并就选定了LAC。


图片

清晨的LAC


首先先感谢所有在LAC遇到的老师们,都很真诚且愿意去帮助学生。特别是在10月份比较自我怀疑的阶段提供情绪价值。


Dora老师,在一直跟进进度的同时,也在遇到各方面问题的时候,联系相关的老师给予帮助。(eg. Grasshopper中的人流分析等)苗老师,在项目排版&捋清思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特别是在最后递交申请前一天的晚上一直留到了大约11点,真的很负责且诚恳。


项目方面,特别感谢年年老师像在大尺度模型拍摄方面所给予的要素;Yufei老师在其中一个偏人机交互的项目上,缩减页数上基于的支持;Yuting老师在参加教授课的时候,在逻辑推理方面所给予的见解;Ivy老师在偏手绘的项目上增加故事性,整体拔高方面的建议,以及周老师在基础课方面,灵感&表达方式的梳理。


8月开学后,由于学校作业以及考试比较繁忙,Minnie老师作为教务老师也一直在协助我灵活排课。在线下的时候Lexy老师也会询问我文书的进度,择校方面当时也给了很宝贵的意见。特别感谢!


另外,我在24年暑假的时候参加了2024 DEZACT X LAC 教授课,以及赵老师的人机交互工作坊。在像Arduino跟Midjourney & AIGC的整体方面有了新的见解。


图片
LAC的猫猫




图片
一些不用出门的爱好
[日常生活]

考虑到这是一篇经验谈,所以说会推荐爆裂鼓手Whiplash),一部达米恩·查泽雷的经典电影。(是的,就是爱乐之城的那个导演)。不喜欢的人可能会觉得整部片子很极端,但这可能也便是适合申请季的诸位所需要的情绪,需要有一些追求极致的精神。在这里就不剧透了~


图片


图片
爆裂鼓手片段

爱好方面在疫情后其实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出门去逛展,旅游,摄影这类户外类的都很少。所以说在兴趣的驱动下,其实还都是一些以创作为主,不需要出门的爱好。比如说平时作为杂牌军,会接些国内UP主/日本动画公司的外包;画画分镜跟中割这类的爱好。希望在技术方面追上杭州/广州那边的大佬们(You know what I mean c;)


图片

动画制作,由于签了NDA就不展示了


同时平时也喜欢打游戏(虽然自IB以来就没机会了),也是一些游戏的速通选手。23年的时候跟b站以及twitch上还不那么知名的博主们刷Outlast trials的一些速通记录。


图片
图片
Outlast Trials日常练习配合




图文来源:SK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LAC建筑与交互 27、28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图片

wechat:客服账号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