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47 | LAC成都/视觉方向导师Tangyue,UAL-LCC毕业,擅长多媒介形式的创作

L:请您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
T:大家好,我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艺术指导设计专业(Design for Art Direction)。我的本硕阶段都在从事视觉传达方向的研究/学习,较偏向于实验数字设计、插图、字体设计、拼贴、增强现实和摄影等媒介形式的运用,并致力于关注女性、社会问题和心理等主题,确保不断寻找新的、令人兴奋的东西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在创造个人作品的经历中,我喜欢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以开放的态度来面对讨论和他人的意见,因此我非常擅长倾听与想法的表达,这也是我选择成为一名作品集导师的原因。
▲Tangyue
T:现代殡葬业占用耕地、林地建墓,并过度使用不可降解的材料,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虽然现在有很多更绿色的殡葬方式,如海葬、树葬、水葬、人体堆肥等,但并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且我发现,由于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依赖土壤的殡葬文化其实仍未改变。因此,我想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将中国的殡葬文化与绿色葬礼的概念相联系,以此来推广绿色回归的形式。
该项目以书籍的方式进行呈现,将中国传统的丧葬元素,如“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等进行梳理,重新设计了一套中国丧葬纸币,以此作为传播绿色葬礼的媒介。
▲项目产出
T:国外留学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很大程度地开拓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了我对于设计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之前只能在网站上看到的艺术家和作品,在读书期间我能亲身感受,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且我接触到了优秀的艺术和教育工作者们,他们对设计和艺术都保持了极大的热情和纯粹性,这很感染我并给予我动力。这些都是我很宝贵的回忆。
专业方面,我也更理解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构建一个作品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观察者和实践者,需要不断地去提出问题,并调研、实验和测试,最后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某次与导师的作品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很纠结于自己的产出形式,是他告诉我“产出只是一种呈现的方法”,才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且我越发地明确,保持热情就会有持续的创作冲动,有冲动才会有成就。
▲研究生期间的日常(图片来自Tangyue)
T:我比较注重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推动设计实践,并清晰地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于很多国内暂时还没有接触到国外课程的同学来说,大多会先思考项目的媒介和视觉效果,做到后面就会出现叙事和逻辑梳理上的漏洞。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倾向于挖掘同学们对项目背后故事性的探索,引导他们从开题到大胆的尝试,进而促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说到逻辑梳理,我一般会在项目的开始就引导学生记录每一次作业和实验(的过程),并将它们可视化,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能事半功倍。最终回顾项目的叙事进程也会很便利,排版整合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一些项目的实践过程(图片来自Tang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