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79 | 美本Top5+美硕哥大毕业建筑导师Ann:建筑设计应该充满流动性和灵活性

O = ONEZI
A = Ann
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Ann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O:您可以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吗?
A:我有时候觉得建筑设计师就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的哈尔,驱动魔法就能随着突发情况,人员变动而顺应家庭成员的需求,而改变移动城堡的功能和构造。这种理想化的概念大概也是和Friedman的愿景相关的,希望人类可以更多的掌控他们的生活空间。
我理解的建筑设计就该充满流动性,灵活性和使个体能够设计和调整环境,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而建筑设计师则通过对场地的调研,环境的分析,文化背景的剖析,和对用户的共情,来一一实现上面提到的目的并落地一个项目。
根据毕业设计把抽象的建筑概念转化成家具设计,并从买材料开始亲手实现成真正可以使用的家具。这么看来我这些年的留学经历中,不是停留在纸上草图到电脑建模渲染上,而是被鼓励着在实践中学习,也通过所学而得以实践。后来我在gap的期间,做过策展也做过故宫文创,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经历也都得益于在建筑设计学习中的积累。
▲Ann‘s work from her portfolio
O:您在研究生期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哥大的学术氛围及教学风格对您有何影响?
▲哥大建筑研究生院的开放式studio
她的课题把设计服务对象换成了被人类文化所不喜爱的“入侵植物”,鼓励我们去研究它们不被喜爱的原因,原因是否和人类利益挂钩,去大胆质疑教科书上或者网上提供的信息。也去理解植物可以不被定义,不被拥有,不被人类喜爱。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人类可以不是主宰,不是所有存在都需要为人服务的思考。
▲Ann‘s work from her portfolio
她的教学风格也是我之前本科时期都没有遇到过的。比起一步步引导学生立项到设计,她更鼓励学生自己从调研中找出答案。在这节课上我才体会到建筑研究生可能需要研究一项之前几乎没有案例或者没有现成答案的课题,很多时候需要带着辩证思维在大量调研中推敲。
O:您会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什么样的作品集会更受哥大审核官青睐?
▲第二学期的studio期末汇报
O:您如何培养学生设计的思维,您对教育的心得及教学特点?
▲Ann
我擅长全流程建筑设计项目,以及跨学科设计领域。先后在旧金山,杭州的建筑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也在洛杉矶从事过策展,在北京设计故宫文创的经历。2022年通过LEED GA认证,专注于可持续建筑和适应性建筑设计方向。
擅长从场地,历史,环境,人文,用户等多方面分析从而建立概念,分析推导出从结构,空间,功能及体验等维度考虑的设计作品。灵活根据每个学生的申请情况,在出图方面有明析的时间安排,风格以及视觉效果的把控。
O:可以介绍一下您在研究生阶段比较满意的作品吗?
▲我和我的队友Sue,第二学期期中poster
现在我们的设计将这寂静萧条的大楼为纽约市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用螺旋状流线,串联住宅,共享以及社区设施。这三类空间能够出现在每一层,最大化便利大楼居民生活,也允许周围区域的市民享受社区设施。
其中住宅部分使用内部坡屋顶设计,利用多余层高把自然光带到深处,减少光源用电。经过功能相关性和隐私性考虑,我们把原本住宅中的会客厅,洗衣房和厨房提到住宅以外,作为每层居民在动线上的共享区域,也是除了半透明隔断以外,空间上间隔住宅和社区设施的过度区域。
▲by Ann & Sue
在保留原本结构的基础上,我们的设计利用现有的立面材料,分类打碎并重组成为新的模块化立面系统。这些模块运用到了大楼原有的水泥,花岗岩,赤陶,黄铜等材料,除了作为立面装饰和透光设计以外,还能成为阳台,遮阳板,百叶窗等不同的功能装置。通过这个设计,我们既解决了大楼的功能需求,又有效避免原本的大量材料成为建筑垃圾,重新利用到了新的设计中。
▲和队友连续通宵制作的实体模型
这个项目是我在哥大的第三学期studio, 是在哥大一年里唯一的个人作品。项目围绕着1812年在曼哈顿civic center建成的纽约市政厅,以及纽约地下错综复杂的地铁系统展开。主要目的是打破纽约市政厅和市民生活网的壁垒,从意识形态和空间上调换两者的位置,让纽约市政厅成为由城市生活网为主导的办公场所。
因此,这个项目的设计撤掉了围挡,把原市政厅改成市政博物馆对外开放,而新的市政厅办公区,则打通了地下从1945年后就被遗忘的纽约最老的弧形地铁站,通过新的办公需要来复活历史遗迹。
设计中在地下空间加入了连通地面,新市政厅以及纽约地铁网路的动线夹层。整个地下用五个主要的圆筒做结构支撑,并带入自然光,同时也自然的形成了地面上起伏的新市政公园和多类型室外分区。整个设计畅想了纽约市政厅和纽约居民生活网络的另一种可能性。
QUESTION 7
O:平时都有什么兴趣爱好?
A:我平常什么都喜欢做一点,喜欢拿着手机到处随手拍照,传说中的“朋友圈摄影师”吧。我总觉得边走边拍到的东西能很好的记录下当下的感受,超市门口遇到的一直脏脏小狗,清晨出门远足时看到的朝阳,在计程车上经过布鲁克林大桥时抓拍桥下的城市等等。
挤爆icloud的照片们总是能让我看一眼就被带回每一个被记录的时刻,让我很满足与生活中的小确幸。在哥大的一节选修课正好选的摄影课,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摄影师,对设备也还不够了解,但也很高兴能借着这节课在纽约的街头走走拍拍。
▲Ann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