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No.175 | 拿下NUS/爱丁堡等8封offer的学姐挖掘兴趣与行业发展可能性选择NUS !向可持续、碳中和、绿建进发
打破局限
其实出国是为了打破局限性。获得更多可能性。
最后选择去的是NUS。这里要聊到和ZM张老师的多次对话,感谢老师从一些方面打消了我对欧洲的执念。也许足够扎实,实际的教学理念能更好的衔接之后的实践,可持续、碳中和、绿建等关键词也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但我想目前亲身体验之后最吸引我的是下学期的课程可用两个专业选修换dissertation(时长半年甚至更久的大论文),并且导师可自由在整个DoA寻找,总有符合兴趣的课题所在,比起纯粹的设计,能被指导做一些更有深度,研究性的学习。另外在下午四点天黑,漫长的冬季和无尽的夏天里综合考虑选择了更像之前生活了五年的厦门的城市,只能说利弊共存。
▲槟城龙山堂邱公司
▲圣淘沙海边&植物园
对于设计的看法一直在随着经历阶段性的改变,毕竟是个喜欢不断推翻并自我重建,享受一切变化的P人。从艺术表达,叙事风格上喜欢Doug John Miller和CJ Lim。
▲CJ lim的 food city
以及犬吠工作室图集(Atelier Bow-Wow)画作品集期间一直放在床头。活灵活现的剖面细节,足够精致细节的构造节点,兼具理性和感性之美。
实践建筑师喜欢Steven Holl,佩服老爷子对光影塑造的拿捏,雕塑感的造型控制,以及对细节构造表达的极致。他不满于现代建筑过于冷酷的表现,用水彩去推敲,表达设计理念,给建筑和空间以温度和灵动。同时也坚持传递了建筑与场所的诗意。“Architecture is bound to situation. And I feel like the site is a metaphysical link, a poetic link, to what a building can be.”
关于个人理想,太宏大的命题了hhh,先把握好每个当下,把对建筑和城市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一种途径更好的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
做足一切可以做的尝试
[准备相关]
我的作品集风格美国,英欧的风格都有研究、参考。没有明确的主题故事线(时间原因导致的一个遗憾),四个项目分别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尺度。在前期(大三)的时候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画图风格,在issuu,各大学校发布的Year Book,Koozarch, Behance , gooood overseas hung aroud很久。后期发现无论是空间转译,或者空间叙事都建立在明确的逻辑之上。图纸表达即好看与否是基于长期的积累和总结的。
▲在Bondi 海滩&海港大桥看日落&农场海边
关于我如何调和学校作业和作品集的时间,学校作业其实从高层到居住区规划到城市设计都是Solo的,甚至是超额完成了任务书工作量的要求。切记应该对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表达的东西有所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无意义的工作量的叠加和自我感动。课设作业更像是对任务书的解读,学习某种流程,设计手段和方法,是任务导向的。而作品集是非常自由的,享受过程吧。
▲一些北京的春天
▲事务所实习
▲测绘土楼&酒馆狗狗 ▲土楼间公共空间改造&一些西塘手绘
作为过来人对学弟学妹的小Tips!!
可以参加一下workshop丰富经验,比如Digital Futures来更加确定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看看专业最前沿的领域都在做什么革新,发散一下思维。
建议反复阅读申请项目的handbook/yearbook,深度了解课程设置,研究领域,技术手段,产出内容后再做针对性的申请。文书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来写。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不然master的学习生活会很拧巴。
永远不要丢弃表达和探索的欲望, 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下的瞬间带上真诚做足一切可以做的尝试。好的内容是慢慢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计划出来的。
作品集应该是把个人风格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为了面面俱到工作量的叠加。不要害怕一切的judgement,并成熟的承担个人风格的后果。
▲香港扫街
[项目介绍]
第一个项目是基于庞勒《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的空间转译,提取场景分析其符号性,用了一些参数化的手段去生成了小的空间装置,再到城市范式的可能性,以映射群体文明的发展。
第二个项目是小组合作的Urban Machine,讨论了东伦敦场景下的乡绅化进程,对街区范围的建筑组团做出更新重组,以求得多种族聚居的平衡与动态发展。如果不能营造永久的乌托邦,就不如直面种种社会问题,在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下寻找规则制定的最新优化法则。
第三个项目是学校课设,基于绿建、可持续等原理,效益最大化的mix-used的创客基地设计,底层是开放自由的创客共享空间和自由文化集市,上面是服务于不同用户画像,不同户型的LOHO,蜿蜒的阶梯穿越建筑,组成了Nomad City. 在这个项目里运用了Ladybug,Ecotect,Phoenics等性能软件及GH去大量评估测算了日照,风,水,能源系统循环的可能性。
第四个项目是 Cooperative Coffee Farm。项目出发于我曾经作为一个咖啡师的体验。因为很感兴趣每种豆子背后的故事,包括产地、气候、风味、种植环境、加工过程,以及对当地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扶持,青少年教育的普及,和不同甜品搭配对味蕾的冲击。所以设计了在地性较强的,集农作生产流程,参观游览体验流程于一身的咖啡农场。并针对其中个体建筑,咖啡烘焙坊的游客动线场景化做了分析描述与串联;也讨论了多种材料的运用和结构的实现性。
LAC每个项目可以自由的指定老师,接触到多元的指导;不用强制参加小组项目,保证了独创性;可以换海外平行课。
感谢Siyang,工作效率极高,在我很焦虑或者困惑的时候都教会我Take it easy。强化了我对作品集整体的逻辑认知,还有Critical thinking.很自由的支持我去做感兴趣的课题与方向。同时和Robby Zheng配合度Max的保证了海外平行课的质量。
感谢Cici Cao,审美力max,实践经验丰富。会对我的工作习惯做出纠正,陪我很认真的磕每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是指引我开始第一个项目也陪伴到最后的排版,收尾的人。
感谢Deng qianxin老师,相当的负责任。耐心、及时的给出最有方向性的引导。(很遗憾最后一个项目没有用来申请。)
感谢LHC陆老师,HC洪老师,非常专业!在技术支持上永远第一时间提供帮助。不管在图纸表达,模型优化还是参数化技能上都倾囊相助。保证了我奇奇怪怪想法的技术延伸。
感谢ZM张老师,LAC第一个取得信任的人。良师益友。在选校,调整申请老师的时候都耐心沟通,统筹协调。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作品集本身相关的问题的指导,让我摆脱了很多纠结和执念。
感谢Vivi,Sijia,关键节点的督促。感谢Bowen Deng老师,有温度的企业家哈。
[日常生活]
对于喜欢的音乐,书籍,影像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咀嚼。
推荐BBC纪录片《文明》,共九集,六个大陆三十一个国家,用艺术的角度理解和讲述人类文明,从历史学、建筑学、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涵盖了从史前文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巴洛克等衍生出来的一个个故事。会发现很多外建史画过的建筑都出现在了里面hh。
还有Netflix《Pretend it’s a city》围绕作家,评论家 弗兰·勒波维茨关于纽约的访谈,从文化、交通、审计部门、体育与健康、户政部门,图书馆多个维度来展开,犀利又风趣。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存在类似,兴起的过程中是包容,多彩的,然后随着扩张和发展,城市间的差异性逐渐消逝。
CJ Lim的《Food City》这本书糅合了怀旧之情和未来主义,以叙事建筑来检验城市环境中的食物生产。结合旧事并用设计对未来场景进行窥探。研究并复原了国家本土治理核心——它是如何成为一个重构雇佣关系、教育、健康、文化、交流和司法系统的运输工具的,重新评价了城市作为空间和政治实体运作的方式。
‘’我建议你们把鼻子凑近这些墙和建筑物,因为你会嗅到历史、香料和糖的味道,甚至还能嗅到消耗殆尽的进口水果的气味。当风从正确的方向吹来,你无需把醋放进薯条——在英国吃炸鱼薯条时我们总会滴点醋——因为风会替你这样做,你总能在黑暗中找到回家的路。‘’
▲在美术馆&city walk
平时喜欢二胡 &民族管弦乐团及乐队,是从幼儿园坚持到现在的特长及爱好。还有逛展,建筑的影像的装置的艺术品的跨界的传统空间改造的,从前只是发现美现在会更喜欢关注和挖掘一些空间叙事的策展逻辑,当然还有Livehouse和音乐会。
▲二胡与民族管弦乐团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