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Irene Chen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Irene老师毕业于RISD的MLA,在RISD就读的三年里一直担任助教和研究助理的工作,在给学生答疑的同时也辅助教授开展各类景观研究工作,Irene老师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包括ASLA URBAN DESIGN、National Olmsted Scholar在内的国际奖项和项目,同时Irene老师积极投身于跨学科的景观实践,并与Natural Lab、URI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罗德岛、波士顿政府深入合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历。
QUESTION 1
O:在罗德岛学习工作多年,对罗德岛的学术氛围有什么样的认知?有没有使您对设计产生什么独特的见解?
I:RISD的多学科艺术氛围让我不断质疑和打破对景观的认知,尝试新的领域和勇于为社会问题发声。
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景观已经超越了传统城市美化空间的范畴。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们也在设计资源能量的流通和社会关系的运作,用更为low cost和low impact的介入形式在社会各方面产生更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我的自主科研项目Mycelium Cross从真菌菌丝产生的环境效应出发,利用一系列结合生态材料的建设模块带来污染治理、护坡固土、生态教育、从微生物的尺度去影响城市尺度的社会事实。这个项目在2021年夏天与Boston DOT合作,对如何利用菌丝模块作为绿色基础设施低成本改善波士顿西北部社区下水系统展开了研究。
类似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了景观是一种超人类世的媒介,它使得我们超越尺度与时间的限制,能从every small step积累发展成伟大的改变。
QUESTION 2
O:根据多年助教经验,什么样的作品集会更受罗德岛的审核官欢迎?
I:大概是充满叙事完整性的作品集。既有基于文化背景的深入思考,深入讨论景观在空间形式之上对于自然与社会的意义,又在图面表达上,比起风格和技巧更注重图纸的逻辑性,每一页图纸的叙事逻辑层层递进,又分别用一页完整的图描述一个完整的事实,我相信这会是一个不错的作品集。
QUESTION 3
O: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您在研究生期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
I:是研究生三年级的Advanced Studio - BODY I/O,正如其名是通过身体作为环境数据“输入”和“输出”的接口。超越传统意义中景观作为客观不可变的存在,这门课探讨人的感官体验对于空间认知的影响。
在Phase 1 我们关注于身体对于环境的感知,以及随着身体移动产生的空间和能量的变化;在Phase 2我们开始各种穿配装置的设计,放大感官刺激与可视化空间的感受;基于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在Phase 3我们运用arduino和grasshopper将装置上不同的传感器数据模拟转化为对于空间感知的mapping,通过声光电以及机械系统在现实空间可视化。
深度学习与生成模拟让自身对于空间的感知处于一种主观意识与无意识的叠加态,也让我感受到景观是文化与个体思想在自然与社会空间中的表达。
QUESTION 4
O:结合在校期间担任的教学辅助工作以及与其他高校、政府深入合作的经历,对教导学生是否有一些自己的方法?
I:先简单为大家介绍下我的经历——我积极投身于跨学科的景观实践,并与Natural Lab、URI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罗德岛、波士顿政府深入合作,这让我对于景观新的形式有不一样的认知,在与罗德岛、波士顿多所高校合作的RI VIS-ATHON项目中,我与来自波士顿大学和布朗大学的海洋学者共同开发,通过景观的认知和空间重塑将渺小的微生物群落数据通过虚拟万花筒的形式为公众呈现。在这个筹备两个月、48小时落成的项目中,我认识到景观的理论和手法可以在结合其他领域的技术中快速表达呈现。
在做助教的过程中我也温故知新吸收了很多新的理论知识,Theory 1作为景观专业公认最晦涩难懂的一门课,把景观理论整理成不同的主题系统,再从时间角度展望景观的未来是件很酷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也参与了Bristol Town Common、Boston Design Week、Providence Community Garden等社区合作和公众参与项目,其中与斯里兰卡政府合作的妇女村庄项目指引我走向对于少数群体景观正义的持续探究,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景观的交互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对于设计的正向反馈,以及我也开始思考在教学中如何结合popup活动和强调engagement,从而使学生能多方位的理解景观的力量,也让项目更有完整性。
QUESTION 5
O:您的导师对您现在的教学风格有什么样的影响?
I: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导师曾经对我说“Take a risk, then beg for apologies”,他告诉我,在找不到头绪时,可以时常使用逆向思维,抛弃“normal”的有色眼镜。
因此,在我成为一名老师后,我也会要求我的学生要敢于质疑,有新的想法,也常常用逆向思维来引导我的学生,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探究这个世界和自我本质的潜力,以另辟蹊径的新技术方法辅助设计。
QUESTION 6
O:作为老师,您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I:作为老师我属于天使和魔鬼参半的模式,会给学生一针见血的严格评价,也会全方位的贴心关怀,用不仅限于景观的艺术形式来启发灵感。学生和我有时候会在课后成为很好的朋友,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家通过同一个竞赛项目走到了一起,有为问题的争论也有互相支持和帮助,是很难忘的经历。
QUESTION 7
O:根据您多年的竞赛项目经历,对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I:对于目标是竞赛的同学,我会鼓励他们反复阅读近三到五届的竞赛图纸,同时横向对比其他竞赛的获奖主题和思路。通过对一整套图纸的排版、逻辑到设计说明的分析,探究项目的叙事逻辑以及如何做到层层递进,让每一张图纸达到应有的深度。同时做竞赛不能“面面俱到”,要在短周期内迅速反应热点与痛点,抓住一个主要矛盾去联系场地的生态与社会体系,能让项目更加灵动、有感染力和记忆点。
QUESTION 8
O:可以介绍一下您在研究生阶段比较满意的作品吗?
I:研究生阶段最喜欢的作品依然是拿到2020 ASLA URBAN DESIGN 奖项的COOLING DOWN,一个旨在通过解决巴尔的摩黑人社区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推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城市降温系统规划项目。
这个项目推进的整个过程伴随着美国新冠疫情大爆发、黑人人权运动等社会重大事件,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对于景观的社会影响力和责任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巴尔的摩的中心城区有一条即将被废弃的高速路JFX Expressway,它的兴衰见证了巴尔的摩作为曾经美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兴衰,也分割了东西两边的社区,使得黑人社区在种族歧视政策的压迫下逐渐成为多种城市病并发的危险地带。
我们项目着眼于最为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致力于将JFX高速路转型为城市降温绿轴,并重新打开被高速路建设掩埋的河道南端,形成城市湿地降温景观。同时,我们将存在种种隐患的空地转换为苗圃,为社区带来经济、就业、生态教育、文化社交等多种空间赋能,并在长期转运到更偏远的社区建立新的降温系统。
QUESTION 9
O:平时都有什么兴趣爱好?
I:平时喜欢涂涂画画,在RISD修读Textile的等身Collage油画课程之后沉迷抹墙,能充分运用身体去感受和创作,同时满足我BOD的奇怪爱好。
新英格兰的冬季很长,很怀念每周周末被朋友拉去打卡不同雪场的日子。雪场日出的景色和缆车上独处的时间,还有去黑道连滚带爬的极限体验。最近疫情沉迷研究做饭,同时和小伙伴一起研究unity,独立游戏缓慢开发中。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