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了解过英国建筑学研究生申请的同学都知道,RIBA Part2 认证的职业建筑师硕士项目的申请具有很高的难度。同时其优势在于,毕业之后留在英国考取职业建筑师执照的可能性更大,对想留在英国发展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课程设置上,Part 2 的课程在设计创作上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
很高兴能够邀请到Deng Xiaoliang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Deng老师任职巴院Part2 Unit10及Urban Design workshop讲师,任职于伦敦Foster and Partners。研究生在读期间师从CJ Lim, 以设计分数小组第一,年级第二的成绩,毕业于巴院Part2 项目Unit10,并获得Distinction 荣誉。

Architecture MArch (ARB/RIBA Part2)我相信独立且思辨性的思维对建筑学的重要性,即便这种思辨会引导出不属于”传统建筑学“所涵盖的学科范围。这些年的求学经历是我逐渐发现自我,构建起对于建筑学这个学科与专业的个人理解的过程。于我来说,或许会有这么一天,建筑师这个职业会慢慢的将消失在历史中,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将自己融入大众,自然,与时间,并彼此一同成长。XIAOLIANG = XIAOLIANG DENGLili:您所拿到的Bartlett part2的offer可以说是欧洲最有含金量的一枚offer了,可以介绍一下您的选校过程吗?XIAOLIANG:首先因为 GRE的考试项目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所以我选择了英国方向。对于英国的了解缘起于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念书的时候,于2013国际太阳能竞赛,认识了一位AA的一位导师,并且一直保持联系,所以就一直对于英国的学校有所了解。在本科期间我的个人兴趣也从参数化的兴趣方向慢慢变成了理论性研究和对叙事性建筑的研究,同时我得知Bartlett的研究方向更加符合我的个人兴趣,因此最后选定了巴院。Lili:你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些您就读此项目的相关细节么,包括项目的配置,是否需要面试等等?您所参加的Unit10是Bartlett中非常出众的一个小组,其组长CJ Lim也给Bartelett的风格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些小组的相关信息么?XIAOLIANG:Pre-march:在就读part2项目之前我读了一个叫做pre-march的项目。在递交了申请part2的作品集之后,我得到了在香港的进行实地面试的机会,当时的面试老师是CJ Lim也就是我后来的老师。他表示要直接就读于part2的话是可以的,但是可能会有些吃力,所以他向我推荐了Pre-march项目。这个项目可以被解释成为part 2的预备项目,在pre-march的课程包括设计包括学术写作。他们认为你能把这个课程通过的话在part2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那一届的通过率是3/11的通过率,很有幸我第一名通过了。但是据我所知这个项目近期因为难度而停止了,不确定以后是否会继续开展。对我而言这个课程还是让我受益颇丰的,你可以在短期内接触到一个和巴院相关的项目,同时ucl全球排名第一的教育学院会负责学术写作的教学,扎实的教学风格对未来part2 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进入part 2之后:会有一周的时间给学生们选择Unit,前三天每个Unit都会开展讲座对小组以及研究方向进行介绍,第四天第五天选择权在于学生,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小组报名申请面试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三次机会,如果前两次机会都没有通过面试进入到自己中意的Unit,最后会被分配到剩下的unit。我们那一届申请我所就读的Unit10的大约有20个人,最后CJ留下了9个人。Unit 10又更加特殊,在4-5年级之间会进行一次筛选,最后留下4-5个人在本组进行毕业设计。
我有幸参与到CJ Lim带领的Unit 10小组。除了Unit 10之外、Bartlett还有特别多成熟又有趣的Units。比如Unit 24,主要研究电影与建筑;比如Unit 11,以材料为突破口进行建筑研究;比如Unit 12,也是研究叙事性建筑方向的。而相比于Unit 10,Unit 12的叙事性建筑的尺度更小空间性更强。
Lili:从历届Unit 10的图纸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标志性的宏大背景构建。Unit 10宏大的叙事性场景设定是缘何产生的,其与文学,哲学有着什么样的思辨的关系呢?XIAOLIANG:追根溯源,最根源上UNIT 10做的东西是遵循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的设定展开的。如果我们回溯到最早的乌托邦,会发现它的源头也是15世纪到16世纪的托马斯莫尔写出了一本小册子,并经由给友人借阅传播。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这个前提设定下进行设计,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框架的架设,需要构建出一个特定尺度上的理想国。也就意味着Unit10其设计尺度将会是城市尺度以及系统化的设计。这也就导致我们的项目会有一个宏大叙事的设定,并且同政治、资本、产业的关联性很强。Lili:在设计中对于社会体系的构建需要深入到什么样的程度?XIAOLIANG:在这个新搭建起的社会框架内人们遵循着一套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社会规则。他们会有自己的社会体系,生产体系,政权机构,宗教文化,甚至囊括了一些基础社会条例与族群意识形态。除却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在乌托邦的背景设定下你的设计内容可以多元而丰富,在项目中你也可以加入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探讨。譬如,在乌托邦世界内,生与死的命题都可以拥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定义,设计者可以在乌托邦世界的背景下进行他认为更加合理的设计。Lili:我看到您的作品集里有一个养猪场的项目,项目与政治经济农业等等社会要素紧密相关,您可以以此为例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Unit10的项目设计与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吗?XIAOLIANG:作品集中的养猪场是我四年级的一个项目,这个养猪场的前身是尼桑位于欧洲体量最大的厂房,设定在英国的桑德兰,但是由于英国脱欧,而此类公司在欧洲的主要市场是欧陆,导致很多类似尼桑这样的跨国公司想要离开英国。然而很多像桑德兰这样的城市,本就依附于大型公司生存,一旦大体量生产线撤出,城市将面临着产业结构奔溃引起的一系列混乱。
我想,能不能用这片地养猪呢?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猪肉制品消耗国,每年消耗全球百分之五十的猪肉量。我们能否通过在这片土地上开发精品猪肉产业链,打通英国通向中国的高端猪肉的产业链。之后,通过农协会相关资料查询,我了解到中国作为猪肉制品消耗大国的确具有极其庞大的高端猪肉市场空缺,有关人群对于高端猪肉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选择了英国驰名全球的黑猪源头,博客逊猪,开始了产业链的相关研究。
聊到这里,这个项目看上去似乎还离建筑很远,但其实这一切都又和之后的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我愿意把至此我们讨论的内容称为项目的内核,而之后的设计过程更像是讨论如何为他建立一个实体的壳子以实现它。从unit10的设计策略出发,建筑是怎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服务于什么样的内核。而这个内核也导致建筑最后会有各式各样形体上的变化。


Lili:在您的作品集里最为吸引人的还是您的毕业设计。从您毕业设计的图纸上可以看到您的场地选址充满寓意,同时与时间和周围的环境都有很特殊的联系,请问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XIAOLIANG:我的毕业设计选址在英国,这块场地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岛屿,但是随着海流的变迁,慢慢的就把小岛与英国本岛之间的海域填充了起来,在未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个小半岛终究又会回归为一座岛屿的身份。这片地域的官方名称叫做THANET,这个词本身的词源是希腊语,叫做Thanatos,意指死亡之神,所以这座岛也被叫做死亡之岛。我发现的时候就感到太神奇了!于是我阅读了关于这座岛屿的历史和研究,并且思考那我能不能通过这样一座岛屿去讨论生与死,从而展开我的课题呢。Lili:相较于养猪场的项目,您的毕业设计,其立意——“生与死”显得更加的形而上与复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立意对于建筑学研究而言是更加难的,您可以具体为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将生与死的议题与乌托邦构建以及空间设计相互结合起来的吗?XIAOLIANG:这就要说回到刚刚的话题了,我们先设定的是世界以及critical thinking的部分,即内核。在完成这些设定之后,之后所有的设计决策都需要和内核的世界观相吻合。
我五年级项目的世界观核心是生与死亡。通过调研我们可以预设在未来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地理变迁,而随着精神文明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自己决定生死的权利。在这样的背景框架下,我渴望在这个作品里渴望讨论“在未来死亡这件事会变什么”。在确定核心问题之后我阅读了很多关于死亡的论题,包括“死亡是什么”、“不同的人眼里的死亡区分”、“关于死亡的空间是怎么样的”、”人们想象中的死亡空间是怎么样的“等等;研究了布雷,勒科,勒杜与威廉布莱克等人的著作;分析了包括Tom Mitchell的云图以及一系列乌托邦作品中的世界观构成。最终,我提炼出了在我的乌托邦内试图构建的核心价值——“在未来,人是拥有权利选择生死的,安乐死成为通识内属于个体的权利。”
在西方世界,安乐死是被很多人反对的。我发现,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在基督教的固有设定内,自杀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这一宗教观点是我实现乌托邦核心机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大量翻阅,在著名画家、诗人、基督教传播者,威廉布莱克的著作中我找到了一种解释,他认为“我们其实可以选择自杀,只要我们自杀的缘由是伟大和神圣的。” 这就导致了我这个项目理论上的立意,如果我们要选择安乐死,其需要建立在对于社会有帮助的基础上。那么如何通过”对社会有帮助“这一点使整个逻辑链合理化呢,在欧洲的社会语境下,我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叫做Extinction Rebellion的群体,他们本质上是极端环境保护主义者,他们的理念中希望人类回归本源返璞归真,停下屠杀其他生物的脚步,不再生产东西甚至愿意放弃生存以获得更加平衡和谐的自然环境。于是我思考,我能不能把这些人看作这个议题的主角呢(或者是使用他们对待死亡的看法来解释和衍生我构架的乌托邦内对于死亡的解读)。至此,核心逻辑链基本完成了。

最终我决定,在这个方案的设定内,项目本身并不会给与想要安乐死的人直接而确定的能够帮助他们安乐死的设备,而是会设计这样一段空间与时间,让想要安乐死的人在这段旅程里体验生与死之间的界限。这一条路径没有设定的时间,可以走得快也可以走得慢,可以是两天也可以长至半年,在体验完这一切后人们可以做出他们最终的决策,继续生活下去或者决意离开这个世界,如果他们依旧选择死亡,可以回到家联络他们的个人医生(在英国每个人都会有注册的个人医生)让医生开具相关药品使用者自行注射。在去世之后,你可以选择将你的骨灰放回这个空间内,用你自己的骨灰去灌溉死亡之岛的植物,让这里的生物变得更加的枝繁叶茂,完成回归这片土地的循环。
这个设定带有强烈的轮回的意味,一个极具东方哲学思维的世界观。当这个设定确定之后,很多关于设计的方法论也都基本确定了下来。例如,我所要营造的建筑空间,是陈旧的或者说是废墟式的,绝不是崭新的;再例如材料物件以及一些节点构建,我选择全部使用回收的材料来进行搭建。因为这一切是由死向生的,由逝去的来成就未来的。
Lili:由于世界观的重新设定,是否你们也会尝试很多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与建造材料呢?我在图纸中看到了使用浴缸、桌椅等家具搭建起来的构件,也看到了类似于机械装置的构件,他们的出现是为什么呢?XIAOLIANG:你在图纸中看到的浴缸的部分,是因为我决定在site的一片场地上种地,但这片场地是一个旧机场的跑道,机场跑道下面都会有非常厚的水泥地基是及其不适合种植的,那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的是,在未来当海平面上升之后会有很多的旧房屋被冲毁,就会有很多的家具被废弃,那么这些住宅内的浴缸就可以被收集,浴缸本身具有集水储水的功能,类似于宜家塑料盒的物件可以当作种植容器使其漂浮在浴缸内。回收住宅内的沙发窗户甚至是死掉的树木,使这些东西成为我们的建筑材料。这就是这个设定背后的价值观,而一切选择与决策都基于最初自死而生,循环往复的内核。Lili:当我们落回到项目图纸上,作为乌托邦或者是反乌托邦的构建,往往会出现一些超脱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比如您图纸中的浴缸与椅子),在没有相似项目进行参考的情况下,你们是如何将概念化的图景落实到构造设计上的呢?XIAOLIANG:关于构造的方面,巴院的构造方面现今是比较扎实的,主要是因为四年级会有一门课叫做DR-design realization,这个课程是巴院在八九十年代开始的项目,因为巴院之前常常被外界诟病所做出的东西过于飘渺天马行空,于是巴院的老师就决定设置这样的一门课程,以真实的构造方法反驳外界的质疑,也使得巴院的实验性建筑有“可建造”的支撑。“可建造”指的是用物理模型,数字建模,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去支撑你的设计,也去告诉别人我们的这个东西是可以落地的。这其中会牵涉到大样设计、材料的选型、结构的选型、结构的计算、环境能源的平衡、以及项目的运营成本与可盈利性。可盈利性分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这个模块也非常的适合unit10,因为unit10本身并不是常规的建筑语言设计,它具有更强的系统性,那就会和产业相关和资本相关性会很高。
同时落地性也与小组有很大的关系,unit10做的尺度是极大的所以在落地性上会有所削弱,而unit11他们做的东西相对而言就非常落地,Unit11的所有设计都用实体模型进行推敲。在实体模型上能够成立就意味着它这个构造一定能够成立,而对于他们而言问题就在于在未来如何去找到一个符合他们价值观的甲方,去把概念推行出来。所以其实换句话说巴院的这种所谓的超前的设计教育,他确实是可以去服务于一些特殊的甲方的。
举个例子,之前扎哈的设计方式是很难被建造出来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让她的设计得以实现了,也有了会为她的设计价值而买单甲方,这一种超前的设计就算是被社会接纳了。我并不是说哪一种价值观就是对的,但我想说的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Lili:众所周知英国的建筑行业很难找到工作,part 2项目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XIAOLIANG:就业情况挺好的吧。虽然今年大家都觉得很难,尤其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很多的公司都停止招聘,但是我们小组的5个人最后都去了很好的公司。其中有2个人去到了KPF,三个人去到了Foster,薪资待遇也算英国part2刚刚毕业的学生里相对比较高的了(年薪大约是30k-32k英镑),并且未来的晋升空间也很大。当然我们也有很多uclpart2的同学选择回到国内发展的,大都会去到跨国公司的中国office工作。
Lili:英国的现在的工作环境是怎么样的,工作内容具体是什么呢,相较于读书而言工作有什么不一样?XIAOLIANG:工作环境的话要看具体是什么样的公司,举个例子,Foster是一个从公司传统上就加班比较严重的公司,具体时间大约周一到周五的八点到九点下班,而KPF的话下班时间都是6点。具体到工作内容,我们现在做的项目还在概念设计的阶段,主要工作有 整体布局、结构选型、以及效果图制作。而整个组的工作内容都是随着项目进度而定包括合伙人。而对于工作我感觉难度并不大,至少比起读书时期来说要好得太多了。并且在巴院的精神压力也要比在foster这样的公司大上许多。
